名師專欄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術的快速演進,正加速語言教育的轉型。本文從AI的核心特性出發,淺談其在華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潛力與挑戰,主張教師不僅需學習如何使用AI,更應培養其作為智能協作者的能力。文中提出AI應與專業知識結合,發展個人化的虛擬教學夥伴,並說明有效的指令撰寫與生成內容的檢核策略。最後,本文系統性整理AI在華語文教材設計、教案撰寫、學習活動設計、測驗開發及智能助教等面向的實踐模式,並指出新世代華語教師所需具備的數位教學素養。本文希冀能為華語文教學工作者提供一條融合AI與教學專業的實踐路徑,因應未來跨域教育的挑戰。
關鍵詞:華語文教學、人工智慧、數位教學、教案設計、AI協作
一、AI的特性與語言教學潛能
人工智慧不再只是程式執行與邏輯判斷的總稱,而是一種能理解語言、進行知識整合與語境對應的智能系統。其核心能力包括語言生成(language generation)、語境模擬(contextual simulation)、多輪對話(multi-turn dialogue)、語義推理與知識擴展,均能在語言教學情境中發揮關鍵作用。現階段已有大量的研究與教學試驗在於人工智慧應用於華語文教學的課程、教材、輔導、行政等等工作上,當然也包含了研發與創新的範圍,尤有甚者,各類AI 軟體平臺等無不積極發展,在大型語料進入,並改進各種輸出的結果與符合不同需求的類型產出。華語文教學者若能掌握AI的運作邏輯與應用特性,便能設計出具備個別化、任務導向與互動性的數位課程,進一步提升學習成效。
二、AI應結合專業知識:養成共事的虛擬教學夥伴
AI的功能強大,但離不開專業的「餵養(feeding)」。教師應有系統地輸入教學相關知識與資源,包括課綱、語法點、語用功能、文化素材、教案與學習活動設計原則等等,使用者必須先期給予各項教學上的理論知識與教學發展模組,同時也備妥各項在教學上的檔案範例,提供您要培養與使用的機器人。這位機器人不是以往的圖書資源查找,而是另一個你自己,從僕人到如同共事共存的教學伴,讓AI能學習教師自己的教學風格與課程目標。透過長期互動,AI便可成為「具教學意識的虛擬助手」,支援教師進行備課、命題、批改與教案優化等工作。這一過程有助於建立「人機共備」的協作模式,突破教師個人時間與資源的限制。
三、有效指令與真偽判讀:AI世代教師的核心素養
使用AI進行教學設計,關鍵不在於工具選擇,而在於「提問的能力」。本文建議教師應採用具結構性的指令格式(prompt formula),包括AI角色定位、學習目標、教學情境、範圍條件與產出要求。例如:「我是一位教授TBCL4程度學生的華語教師,請你依據以下情境,設計一段購物對話教材,包括詞彙點、文化點與語用功能。」長期運用此種公式性的提問與指令,後續同一帳號下的輸出表現更能貼近期望達成的內容生成。而且,這個下指令的過程也是互相學習相處的階段,它能懂你,你也能了解它。
同時,教師亦須具備批判性判讀的能力。為防範AI產生的幻覺現象(hallucination)的負面影響。個人建議實施「三輪檢核」策略:初步產出、資料比對、人工修訂,也就是由專家、現存資料、或人工產出範本,再由AI生成,接著讓AI結合前者由專業人工產出的資料去分析比對,再依條件生成第三輪的材料,這樣能掌握範圍的明確,方向精準,符合需求。內容生成後,再去檢核,如教材編寫方面可搭配國家教育研究院的TBCL能力指標、教材輔助系統與詞彙語料庫進行交叉驗證(NAER, 2024)。各項資料也類似是一種文獻查找式的去驗證檢核,提供AI資料來源,要求再更正,讓「共事夥伴」一同學習。
四、AI的多面向教學應用模式
就個人研發之經驗,AI可廣泛應用於華語文教學的各項層面,以下簡要整理如下表所示:
教學面向 |
AI應用實例 |
---|---|
教材產出 |
對話文本及生詞句法等語法點的生成與整理、文化情境建構、教材中的學習活動與任務設計 |
教案設計 |
課程流程安排、同步/非同步教學活動分配、教學要點與亮點的提示與活動建議 |
素材製作 |
圖文排版、語音合成、動畫腳本生成、教學簡報樣板 |
學習活動 |
對話模擬、生成式任務、遊戲互動、創新教學活動設計 |
測驗設計 |
自動命題、適性程度的檢核、題型、即時批改與回饋 |
智能助教 |
角色對話訓練、寫作輔導、口語演練、課堂助手、24小時助教客服 |
這些應用需依據不同教材類型與教學平台設計適切的學習路徑與素材呈現方式,並考量同步/非同步課程、是否結合AR/VR場景模擬、多媒體學習原則等等的設計因素(Mayer, 2021),期能有更適合學習端的內容呈現方式。
五、面向AI時代的華語教師準備方向
數位教學並非單一技術的使用,而是「教學觀念的重塑」。華語教師應具備以下五項AI時代的教學素養:
- 數位教案設計能力:理解ADDIE、ASSURE等設計模式,結合多模態教材與互動流程。
- 媒材製作與重組能力:能設計與修編可客製化的數位教材模組。
- 學習歷程資料素養:解讀學生互動數據,優化教學流程。
- AI互動與引導能力:具備訓練AI與持續調整生成輸出的能力。
- 文化轉譯與創新力:能將地方文化資源轉化為具教學價值的數位素材。
唯有具備上述能力,華語教師方能於快速演變的AI世代中,保持專業的教學主體性,並靈活整合科技創新,建構具有文化深度與學習溫度的教學場域。

舒兆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研發師暨華語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