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專欄
如果有人問,從事華語教學的四十多年中,什麼事情對我的影響最大。我的回答是1992年第一次的海外教學經驗。我非常確定有志於此的老師、同學應該及早出國,親身體驗華語教學在各地的運作及發展。
我曾問過許多在海外工作的老師,為什麼要出國?答案有:自我提升、脫離舒適圈、改變人生、為就業加分等等。讓我意外的是,回答「脫離舒適圈」的比例非常高,幾乎都是年輕教師;而關注「全面提升」和「改變人生」的,則多是出國時間長、次數多的資深教師。
首先,談談脫離舒適圈。臺灣的生活便利、自由,物美價廉,因此,許多專業系所的同學即使知道廣大的華語教學市場在海外,仍不考慮出國。他們的說法是:不想改變現在的生活、不想離開家人朋友、在異鄉會很孤獨等等。的確,自討苦吃不是天性,出了國,衣食住行都得靠自己,那是多大的考驗。
這讓我想起多年前的故事。我有一個印尼的華裔學生,平日上課,週末打工,暑假則到工地搬磚頭賺學費。我想他是家境不好,不得不如此辛苦。有一次我到印尼,他父母邀請我去家裡作客,我驚訝於他家境的富裕。他媽媽告訴我,很多印尼華人送孩子出國念書,是為了鍛煉他們,孩子在家不愁吃穿,身邊大小事都有傭人做,這樣下去,孩子就完了。那個年代還沒有「舒適圈」這個詞,直到現在我都佩服這對看似狠心卻有遠見的父母,讓孩子在年輕時走出舒適圈,用艱苦的環境磨練生存毅力。
其次,是提升自我。那麼,什麼是在臺灣無法獲得,而必須遠渡重洋的呢?第一是拓展視野。當我們離開原有的生活圈,進入異文化,所見所聞難免會與自己的價值觀產生衝突,為了調適這些衝突,我們會反思不同的觀念和做法。例如教師在海外,經常要面對繁簡字的問題。在臺灣,一般認為繁體字比簡體字難學,這是臺灣老師的優勢,而簡體字則被視為破壞傳統文化的產物,然而到了國外,卻發現用簡體字的地方遠超過繁體字的,而臺灣老師的優勢在於嫻熟繁體字的同時還能掌握簡體字。如果老師只能使用繁體字,就不再是優勢了。簡體字產生的原因,也不是為了破壞傳統文化,而是掃除文盲。這種對既有認知的解構與重構在國外生活中屢見不鮮。國外生活的困境和處事的難題會逼著你用心思考、努力適應,每個人碰到的事情不同,但當烏雲散去,心智將全面提升。第二是掌握外語,教華語的老師都清楚,習得外語必須有豐富的語言環境。在國外,老師有機會學好當地語言。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說:我的語言的界限就是我的世界的界限(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mean the limits of my world.)。多掌握一門語言,我們的世界就寬廣了,而真實的外語環境在臺灣是無法獲得的。
有些年輕老師對出國工作有誤解,認為海外教書的薪水應該遠高於臺灣。如果抱著這樣的想法,看到教育部徵聘公告上的補助金額,就會失望了。對薪水不滿,是每一代人的普遍反應。三十多年前,我的美國老闆就常說要注重「金錢之外的價值」當時我並不認同,認為這是不願給老師加薪的托詞。而現在面對出國教華語這件事,我也會勸年輕人,要看在金錢之外,這份工作還能給你什麼?人在外地,無論是待人接物還是專業知能,即使只有一年,也能大幅提升,讓你一輩子受益。
談到這裡,也許很多老師、同學仍不安。的確,出國工作不是遊學,更不是旅遊。我曾在美國大學理事會主導的赴美中、小學中文教師計畫中擔任六年的培訓師和輔導。期間我接觸了數百位外派的教師和助教,外人很難想像,在陌生的地方生活、工作會碰到多少困難,幾乎所有的教師第一個月都覺得痛苦、難熬,所幸,人有強大的生存潛能,超過百分之八十五的教師在三個月後就能步入正軌,順利工作、生活。
近幾年,出國的華語教師多是處在事業初期的年輕教師,亟需累積專業知能和經歷。國家支持教師赴海外教學,從華語本位的立場看,意義在於提升教師素質,培養優秀的明日華語教師,為實現這一目標,背後的工作既繁且重。我曾參與的其他地區的教師外派計劃,例行的行政工作包括教師甄選、教師培訓、順利到任、專業輔導、勝任工作、前後任銜接、累積個案、優化培訓等等。華語教師赴外教學能否順利,需靠團隊努力及資源整合。未來,年輕老師若認同赴外教華語,能創造金錢之外的價值,也願意頂著臺灣這塊招牌出外打拼,建議政府盡可能地提供經濟上、專業上的支持,使其在外派期間無後顧之憂,如此將有更多的教師願意走向世界。
圖片來源: StockSnap.io
宋如瑜
現職:
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華語文教學碩士班助理教授。
曾任:
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顧問暨培訓師、
北京清華大學IUP第一任教務主任、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