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師專欄

疫情後的 AI 時代,華語銜軌場域教學

作者 林雪芳

臺灣1

  這五年來,全球面貌的變化,實在太令人震撼了!

  2019 年底開始,五大洲陸續沾染上世紀大疫情,之後兩年多裡,已經非常成熟與蓬勃的國際移動,迅速就全成了國際阻動,電商、物流、海路運輸和航空業備受打擊,華語社會裡原本熱烈的華語教學市場一夕崩盤,島上數十個華語中心的課堂教學量能萎縮到可能不及五成。

  然而,於此同時,全球各領域大規模地出現網上發展,打破時空限制,打破陸域海域疆界,明顯可見如人才、資源、技術、教育、科技、醫療、資訊等多元職場領域的合作、共存,甚至共榮。

  2022 年底開始, 疫情差不多「退燒」了,橫空出世的 ChatGPT,轟地一聲驚雷直接炸開了全球,更迅速地在地表上 99 個職業別裡燒出熾熱火勢。AI 科技以大約一季為週期的更新速度,滾輪式地驅動全天下的各領域職場發展出新樣貌。五湖四海都在關注:AI 會淘汰什麼職務,AI 會促進什麼職務,AI 會創造什麼職務。

  華語教學職場亦然。 有了 AI,人們可以輕易地彌補單一知識與單一技能的不足,可以在最低的時間和人力成本的條件下,高效解決跨域甚至多領域交疊的難題。剛面世的GPT-4o 都可以做到聽說讀寫了,那麼,華語教學職場還能停滯在「傳產」行列嗎?

  所以,「華語+跨域」課程設置和設計,從現下和接下來的時代視角來透析,重要,且急迫。

  從上個世紀以來,華語教學,著重從生存需求和生活語言內容開始,逐步從基礎到初級到中級到中高級,過程可能是半年至數年之久,講究的是(1)詞彙和語法的建構(2)日常溝通(3)華語社群文化接觸等;然後,於中高級和高級階段,始可能開始專業性領域的語言內容學習。無論是華語中心的語言課,還是國際生的華語系學分課,基本上就是在這樣的框架下逐步升級。語言能力,或許一級一級地顯著升級了;但,語言在學科場域和工作場域的應用能力,卻仍可能不敷應付。

  跨域時代下的外語學習者,學習外語的動機、需求、目的、目標和時間成本正在明顯地質變與量變中,語言教學在教學場域、教學對象、教學媒材、教學模式、教學策略、教學職能、教學工具、教學平臺、教學合作等各方面宜做出有效因應。

  華語作為學科應用語言(Chinese for Academic Purpose),華語作為特定目的應用語言(Chinese for Specific Purpose),欣見早幾年開始已經有教學單位、華語老師和出版產業等投入發展,惜基本上並非從跨域視角和真實連結出發。 跨域,是跨領域知識力,是跨職場專業力,甚至是跨國界溝通力。跨域是從「解決難題」開始,從課堂跨入實務,連結不同的領域,甚至連結多元領域。跨域是夥伴協作模式,需要教學課堂、同儕、AI、場域夥伴等之間的協作,目的是要有所變革,有所創新,並且希望達成共好的結果。 

  臺灣擁有自由開放的海洋性文化優勢,諸多領域笑傲江湖,居於全球領先的地位,同時還具備良好的教育環境和工作實習環境,是相當友善的社會。我們可以從沈浸式語言環境與實境模擬學習出發,透過合作學習和任務引導,實踐在地連結和跨文化交際,強化口說表達力,設置高效的跨域華語教學。

   華語銜軌場域應用,官-公部門、產-華語中心與產業界、學-學術研究,敬請跨界合作,共同關注。

林雪芳老師

林雪芳

作者經歷

  • Fulbright學術交流基金會華語教學顧問
  • 美國國務院國家安全語言倡議獎學金計畫清華項目教學主任
  • 美國高教臺灣密集暑期語言計畫清華項目教學主任
  • 高師大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講師
  • 清華大學中文系講師

您已完成綁定「」,您下次在「臺灣華語教育資源中心」登入後,連至「」時,即會是會員登入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