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ing Experience Sharing
華師任教心得
教學環境:
海德拉巴英語和外國語大學(EFLU)成立於 1958 年,為了實現潘迪特·尼赫魯(印度第一任總理)致力於英語和十種外語教學(阿拉伯語、中文、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的研究,是南亞唯一一所外語大學。
中文系學生使用教材為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發展漢語及其他文化類輔助教材課程如影片、遊戲等各類教學資源, 教學法為溝通式教學法為主。一般來說印度公立大學設備會比私立大學差, 我在EFLU的教室甚至沒有冷氣和播放PPT的投影機 ,教室裡只有簡單的黑板和粉筆。老師要能夠應變不能使用高科技設備的教學環境, 印度的教學方式還是較為傳統, 以老師在講台前講課為主 。
教授管理方式也偏高壓管理,例如每堂課教授都點名出作業,這是因為印度學生大部分沒有自主學習的觀念,如果沒有教授嚴格的督促他們就不會主動學習 ,學生也都是要考試了才會臨時抱佛腳 。剛開始來的外國老師如果不知道 ,很容易就會對學生太好 ,結果反而被學生掌控吃的死死的。被學生嬉皮笑臉的一句 「老師不好意思我又睡過頭了」,氣得牙癢癢的!老師對學生要恩威並濟,才能有效的管理班級,雖然大部分的印度學生個性較樂天,但是他們對老師還是很尊敬的,因為印度是一個會把教授看做神的地位一樣的國家。
建議具備能力:
國內外大學取得碩士(文學、語言或華語教學相關系所)以上學位證書,並具有對外華語教學經驗。能獨立舉辦各類文化課或競賽,能適應印度生活工作文化差異,可獨立解決生活問題者。
對職涯的影響:
我曾在泰國法政大學和印度昌迪加爾大學擔任華語教師,目前我在印度國立英語及外語大學任教。因為教授的是中文系本科生, 課程內容更加困難也更有挑戰性, 我在印度任教的這三年裡不斷累積了教學能力,養成使用華語與英語的雙語教學能力,以及將科技資訊融入教學的技能,印度華語師資的需求也仍在持續增加。印度原本並不熱衷於學習華語文。但隨著中國崛起,基於經貿及國安需求,印度近年來也興起華語熱。印度跟中國因為有邊境衝突的問題,近年來兩國關係很不好, 因此孔子學院沒辦法在印度發展, 使得台灣的華語教師成為印度最好的選擇。
其他心得分享:
印度的食衣住行都跟本國有很大的不同,吃的方面印度南北差異大,北方人喜歡吃麵食,南方人則喜歡吃米食,靠海的地方也有許多新鮮的海產。 印度人的口味也較重 ,喜歡用各種香料調理食物,不習慣的老師能盡量用簡易的廚具如電磁爐煮一些簡單的食物。我待過的兩所大學宿舍設備都不錯,提供簡易廚房,大部分的學校也會有教師食堂或學生食堂,老師也可以去品嚐一下美味的印度餐點。
衣服方面印度分為傳統服飾和西服兩種,北方人喜歡穿kurta,南方人穿saree ,印度紡織業發達,衣服價格都不高而且款式多樣,色彩鮮豔。在印度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是auto 也就是嘟嘟車,裡面可以乘坐3到6 個人,可利用uber叫車,既安全又不怕被司機多收費。
生活方面與台灣很不一樣的地方是工作上的低效率;印度人普遍會優先處理他們覺得最緊急的事情而已,其他的事情都做得非常慢。在臺灣一天可以做好的事情在印度可能一星期還沒好,所以要有耐心, 或者是以為可以很簡單辦完的事情到最後花了錢卻還沒辦成,但本以為很難辦的事情一下子就好了,這也是日常。印度的生活是無法預測、隨機多於規律。如果降低期待並且更中性的看待這個地方的風土民情,只要願意多花一些錢在維持基本的生活品質,印度生活雖苦,但也有許多樂趣。
印度學生對我們東方臉孔的華語老師覺得很有趣,他們也對中華文化越來越感興趣,很多印度年輕人喜歡看中國或台灣的電視劇,有的學生還會對其主題曲朗朗上口。有可能是因為華人社會距離印度地理位置遙遠,文化差異很大,印度人對我們真的是充滿了好奇與無知,所以當他們上文化課的時候都覺得非常有趣和新鮮。
在印度教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每一次的文化活動或戶外教學。去年春節,我們學校舉辦了中文日和畫畫比賽。學生們自己設計攤位,有書法工作坊和筷子夾東西等比賽;最有趣的還有學生從youtube上自學的算命攤位,真的是讓我哭笑不得!最近的活動是全班一起坐捷運去海德拉巴一日遊,學生們要能夠用中文說下一站的地點還有怎麼轉車,到了中國餐廳以後,學生要自己點菜,練習口語。
這些活動都讓我跟學生們的感情越來越好,這些點點滴滴也是我一輩子不會忘記的寶貴記憶。在印度的這幾年我不但增進了教學技巧,印度豐富的人文景觀也讓我歎為觀止,我真的覺得印度是一個美麗又神奇的國度,希望更多優秀的華語老師能夠選擇到這裡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