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民族之美 | 文化臺灣 | 臺灣華語教育資源中心

:::

探索臺灣

臺灣民族一般分為「臺灣原住民族群」與「漢民族群」。前者分為16大族群,如:阿美族、泰雅族、卑南族、布農族、排灣族、雅美族(達悟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卡那卡那富族及拉阿魯哇族等。後者則為臺灣閩南人、臺灣客家人、臺灣外省人。而近年來因移民漸多,因此亦有稱為「臺灣新住民」的此類移民,成為臺灣民族多元的美麗新風貌之一。


漢民族

  • 臺灣閩南人

    做為臺灣漢民族中、人數最多的臺灣閩南人,祖籍多為福建省泉州、福建省漳州等,或廣東省潮州等。相對於針對1949年戰後移民的「外省人」稱呼,臺灣閩南人則多稱為「本省人」。

    語言上,雖以閩南語做為主要使用語言,然而經由臺灣上百年來的歷史變遷與民族交流,昔日的在閩南語揉合了國語、日語等其他語言之後,成為了如今為臺灣所獨有的臺語。臺語創作、臺語教育以及臺語研究亦在近年蓬勃發展,在學術研究上,不少高等院校亦設有臺灣語文相關之系所與研究單位;而在大眾通俗上,亦有公共電視的臺語臺等,透過新聞或教育節目,將美麗且獨一無二的、具臺灣特色的臺語與臺灣閩南文化繼續傳承下去。臺語藝術創作的發展亦蒸蒸日上,除了如歌仔戲、布袋戲等的傳統戲曲,亦有獨具臺灣風情的臺語唸歌;現當代的流行歌曲亦不乏臺語名作。關於宗教信仰,因早期產業發展等緣故,亦特別尊崇媽祖信仰。

    (公視臺語臺:https://taigi.pts.org.tw/

  • 臺灣客家人

    臺灣客家人為臺灣漢民族中,比例第二高的族群。祖籍多為廣東省嘉應、廣東省潮州、福建省汀洲等。臺灣客家人於臺灣的地理分布,多位於桃竹苗地區、高屏地區,以及花東縱谷等。

    臺灣客家話的腔調,依使用比例則主要分作五種: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詔安腔。亦設有客家委員會以推行相關族群事務,以及母語教育、客家文化傳承等。近年的客家藝術創作與研究發展亦頗有建樹,族群特色美麗迷人。

    關於傳統樂曲,則以山歌、四平戲、採茶戲、客家大戲等為主。客家流行創作的發展亦日漸輝煌。

    每年四至六月,為舉辦享有「五月雪」美稱的桐花的客庄桐花祭的時節。而至七月時,更有迄今舉辦逾220年的客家義民祭,乃祭祀昔年於抗清民變事件中,奮勇犧牲的先民們。

    除了漢民族共同祭祀的神祇之外,客家族群亦有自己獨特之信仰,如三山國王、義民爺等。

    (客家委員會:https://www.hakka.gov.tw/
    (新北市客家語文館:https://www.hakka-language.ntpc.gov.tw/
    (觀光局-客家文化活動: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4

  • 臺灣外省人

    相對於明清時期的閩粵移民的本省人,而係指於1949年戰後來臺的中國大陸各省移民。

    隨著臺灣多元族群融合,已漸少有外省與本省之區分。

    此一族群在臺灣歷史、文學、文化上均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如眷村文化、榮民關懷、懷鄉文學等,皆為此一族群的特色風貌。

  • 臺灣原住民族

    目前的臺灣原住民一共分為阿美族、泰雅族、卑南族、布農族、排灣族、雅美族(達悟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卡那卡那富族及拉阿魯哇族等16大族群。各族有其主要分布的地理區域,亦各有其獨一無二的服飾、祭儀、文化風俗特色。原住民多對天地自然、祖靈鬼神持有敬畏,亦透過歌舞與儀式以表達其崇敬之心,因此演變出了極具獨特風格的各族特色祭典。

    如泰雅與太魯閣族的「祖靈祭」、布農族的「打耳祭」、阿美族的「豐年祭」、卑南族的「猴祭」、鄒族的「戰祭」、賽夏族的「矮靈祭」、邵族的「新年祭」、沙阿魯阿族的「貝神祭」、排灣族的「五年祭」、達悟族的「飛魚祭」、魯凱族的「小米收穫祭」、阿美族的「海祭」與「豐年祭」、卑南族的「猴祭」等等不勝枚舉,光由各式此些祭典便可知臺灣原住民族群的豐富性與多元性,以及其族群文化當中各具的獨特性。

    (原住民族委員會:https://www.cip.gov.tw/
    (臺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http://www.tipp.org.tw/
    (觀光局-原住民活動: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023

  • 臺灣新住民

    係指近年因交流頻繁,而遷至臺灣落地生根的移民。當中主要以東南亞國家為主,其帶來的母國文化融合了臺灣的在地風情,皆成為了臺灣多元族群文化上的璀璨、亮眼的美麗新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