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aching Experience Sharing

華師任教心得

日本大阪中華學校 Osaka Chinese School 任教心得

華師姓名:凃欣怡

任教國家:日本

任教學校:大阪中華學校

心得公開日期:113年11月08日

教學環境

一、學校簡介

(一) 學校概要
學校法人大阪中華學校(以下簡稱本校)創立於1946年係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立案,日本教育法上屬學校法人各種學校。 本校目前設有幼稚班、小學部及中學部,每學年設有一班,全校共十班。至2024年第一學期,本校在籍學生人數(幼稚班~中學部)約200人。 此外,每週六下午則有中國語班(對外華語學習班級),學習對象為在籍學生以及校外兒童與成人,設有兒童班與成人班各四班,總共八班。

(二)學校教育方針
本校的教育方針是: 1. 發揚民族精神 2. 促進日華親善 3. 充實生活知能 4. 培養科學知識,並落實中、日、英三語並重,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三)學校本位特色課程
大阪中華學校目前在語文領域課程中,規劃中文學習的部分,除了國語(小學部)、國文(中學部)之外,因地制宜發展之校本特色課程尚有:ㄅㄆㄇ(幼稚班)、中會話(幼稚班~小二)、作文(小三~中三)。

二、教學對象
大阪中華學校的學生主要國籍為中華民國日本中國,赴任期間的授課對象從幼稚班到中學部皆有。

三、教學方法

  由於僑校與大學的赴任情況及業務安排有所不同,以下將分為「教學、導師、行政」三個方面,依序分享教學方法、班級經營模式以及行政分工。

〔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使用多元教法與媒材活化課堂,激發學習動機與想像力,教學相長。〕

  交換留學期間曾有機會分別到大阪府羽曳野市峰塚中学校大阪府柏原市柏原東高等学校進行國際交流活動,課程內容是帶領日本的學生們體驗各國傳統遊戲。那是我第一次站在教學者的角度觀察,去發現臺日教育現場12至15歲會表現出的心理狀態與反應,實際接觸後我覺得大致相同;帶團康遊戲時也不分國籍,國、高中生都能夠跟我們這些外國大哥哥、大姊姊們玩成一片,喜歡並且十分投入在講述法以外的教學活動,於是我想,這會是我想要嘗試並且努力的教學方向。

  與在臺灣的中小學相同,大阪中華學校使用翰林版、康軒版和南一版教科書,因此,好好構想跟準備每一堂課的課程內容非常重要;除了精熟教學內容之外,同樣的課程在不同班級實施,對象學生與班級風格的特質不同,收獲到的實戰經驗與回饋也是十分立即且充實的;因為同樣的課程進行第一次教學,一定會有需要改進和注意的地方,也因此在第二次教學之前能有修正的時間,所以我把握每一次教學的機會,嘗試在每堂課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融入不一樣的活動設計,來觀察並檢視學生的課堂反應與學習成效,反思自己的教學歷程。

  另外,在教學後若能抽空和其他老師們討論教學內容的安排與修正,傾聽多方建議,對於教學也是十分有幫助;除了課本之外,一些多媒體的相關教學資源可以當作備課時的參考,協助我在教學上做更完善的準備。

教學方法分享:

  • 探究式教學法

    老師提出一個有關臺灣傳統節慶的問題,例如:「為什麼臺灣人在中秋節會烤肉呢?」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訪問親朋好友,並分享他們的發現和結論。

  • 合作學習法

    在閱讀課上將學生分組,每組負責閱讀並分析一篇臺灣現代詩人的詩作,然後在全班面前匯報他們的理解和詩中的意境,並對比不同詩人的風格。

  • 問題導向學習法

    老師設計一個任務,讓學生調查和報告他們所在城市(例如:大阪奈良)的中文標識是否準確,以及路上蒐集與發現到的餐廳菜單的中文翻譯是否有誤,並提出改進的建議。

  • 翻轉課堂

    學生在家觀看一段關於成語故事的影片,了解這些成語的典故、來源和用法,然後在課堂上,老師設計各種活動讓學生使用這些成語,例如寫短文或角色扮演。

  • 體驗學習法

    老師帶學生進行社會見學,去到大阪市立科學館,體驗星空投影並觀看展覽。返回學校後,需寫下觀後感或製作展示板來分享他們的體驗和學到的知識。

  • 遊戲化學習

    在中學國文課上,老師設計了一個學習年齡代稱(例如:志學之年是指15歲)的遊戲,學生需要在限時內匹配代稱和年齡數字,或選填代稱使其構成正確的句子,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 情境教學法

    老師設計一個夜市場景,學生扮演攤販和顧客,進行中文交易對話練習。這不僅讓學生學習相關詞彙和表達方式,還提升了他們在真實情境中的應用能力。

  • 角色扮演法

    在中學國文課時,為了讓學生加深對於古今職稱的印象(例如:以前稱老師會叫「夫子」),設計了一個古代劇場,戲劇中所有用語接要以以前的職稱來稱呼,十分有趣!此外,在週六的對外華語教學課堂裡,讓學生分組扮演家庭成員,模擬一個臺灣家庭在過年時的聚會,並進行對話和討論,這樣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和體驗臺灣文化中的家庭觀念和年節習俗。

    如上所述,除了嘗試在在國文、作文、中會話以及週六的對外華語教學課堂裡,加入部分臺灣特有的文化元素和語境,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增強他們對臺灣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因地制宜結合日本大阪本地的教學資源,帶領學生一同前往參觀學習。雖然過程中難免會擔心自己的教學會不會無法給學生們帶來一點點的收穫,肯定也會遇到自己覺得回應的不是很完善的時候,但我相信,無論是其他老師、家長甚至是學生們,都會不吝給予我很多建議、教學相長,讓我能夠以正向積極的方式來面對與解決教學上遇到的困境和挑戰!

〔導師:果斷紀律卻不失彈性,輔以輔導知能,同理與陪伴孩子及家長,共同成長。〕

    赴任以來這是第三年擔任導師,擔任的年級都是中學一年級。我一直都覺得,導師與專任教師兩個不同身分之間的差別,在於導師帶領班級時,必須要和孩子們一起面對與經歷升學壓力與生涯探索;班上發生的任何一個小事件,都有可能有影響到孩子們學習與人際相處的情緒與狀態。

    因此,身為導師除了站在引導、帶領的角色之外,我覺得需要適時放慢腳步、陪伴孩子與孩子們並肩前行;妥善運用聯絡簿或其他方式和家長聯繫,知會學生的近況;若是學生犯錯,嘗試採用給予觀察期與達成某項目標的處理方式(例如連續兩週絕對不遲到),既能夠讓學生有改過的機會,同時又能鼓勵學生更加努力去達標,讓學生心服口服的班級經營方式一定會比直接給予懲處、記警告或小過的方式還更具有反省與教育意義。例如:

  • 建立規範和常規

方法:制定清晰的規範和常規,以確保學生知道期望和行為標準。

例子:

  1. 制定班級規則,例如尊重同學和老師、按時交作業、未交或沒帶需要主動告知任課老師、手機統一保管等。
  2. 每天早自習、中午及放學前進行小叮嚀,檢討之前的表現,並強調當天的重要事項。
  • 積極強化

方法:通過表揚和獎勵來強化積極行為。

例子:

  1. 設立期中考與期末考國文科目標,達標後會履行和班上孩子們一挑論出的獎勵。
  2. 在教室公布欄上展示學生的優秀作品或成就。
  • 有效溝通

方法:保持開放的溝通渠道,與學生建立信任關係。

例子:

  1. 定期進行一對一輔導,了解學生的困難和需求,並提供支持。
  2. 使用LINE群組保持與學生和家長的聯繫,及時分享重要資訊和通知。
  • 參與式管理

方法:鼓勵學生參與班級管理,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領導能力。

例子:

  1. 指派各項活動準備期間的小組長,讓學生參與領導策劃班級活動和解決問題的歷程,例如規劃遠足自由活動時間之行程、以及學藝會籌備之工作人員分組(道具組、服裝組等)。
  2. 由於班級人數較少,因此各幹部職位與各科小老師,都會安排讓每位學生都有機會擔任班級管理角色。
  • 創造積極的學習環境

方法:設計一個激勵學生學習的環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例子:

  1. 定期更換教室佈置主題,除了展示學生作品和學習資料,營造積極向上的氛圍之外,也有自由塗鴉和設計的區域,讓孩子們分享自己想說的、想畫的。
  2. 建立學伴制度,讓學生互相合作,共同解決學習難題,例如中文或日文需要幫助、國文小老師協助其他學生背書等。
  • 關愛與支持

方法:關注每個學生的個體需求,提供情感和學習上的支持。

例子:

  1. 結合輔導專業,學期出定期帶領班級團康與人際關係活動,並於學期末進行班級輔導的統整活動,幫助學生學會管理壓力、情緒以及人際來往的困擾。
  2. 讓學生可以匿名寫下自己的困擾於小卡、信件、週記或是聯絡簿中,老師一定會回應並提供幫助。
  • 鼓勵自律

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使他們能夠自主學習和管理行為。

例子:

  1. 設定學習目標,並於考後反省,讓學生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和時間表,並定期檢討和修正。
  2. 每個活動後都會進行反思活動,記錄在週記上或是用發表分享的方式,總結自己與大家在活動中的表現與收穫。
  • 多元評估

方法:使用多樣的評估方式,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發展需求。

例子:

  1. 除了期中和期末考試,還可以通過小測驗、課堂表現、專題報告等多種方式評估學生。
  2. 帶領學生進行自我評估和互評,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長處和不足,同時培養欣賞並學習他人優點的態度與能力。

  雖然執行過程肯定不容易,但是從嚴入寬、一步步和班上孩子們建立起默契,用身教告訴學生,比起成績更重要的是待人處事之道,一定能與孩子們一同學習、一同成長。

〔行政:主動配合、積極參與,團隊互信互助讓學校更好。〕

  舉凡所有和學生們相關的校內行為規範、秩序維護,以及生活教育等等,都需要行政協助督導和把關,使學生們能夠在安全良好的環境中成長;例如校園秩序(可推動友善校園相關活動、防災及防震演練…)、學生制度(出缺席登記、獎懲原則及辦法…)、環境整潔與衛生教育宣導等,十分繁雜,卻也讓我覺得充滿挑戰,因為每一項業務都有值得我好好去觀察和學習的地方。

  更進一步說,除了教學和導師的工作內容之外,各項校內外競賽與活動需要規劃、帶領學生參加跟比賽,也需要安排負責指導學生的老師;因此牽動整個學校裡的各處室、各組,全體出動、分配人力迎接一項又一項艱難任務,彼此關心忙碌的程度、互相合作幫忙的氛圍,讓我也更願意嘗試、協助與參與,感受到行政這個部分需要多看、多聽、多學,更重要的是老師們願意為了學生、為了學校而攜手努力,這絕對是行政團隊最美麗的風景!

    通過老師們之間的分工合作以及支援學校行政業務和各項活動,提升學校運作效率並促進學生的學習體驗,都是有幫助的。例如:

(一) 活動籌辦

  1. 學校活動:在學校各項活動與比賽中,教務處負責策劃教學與文藝相關項目,學務處則負責各項體育競賽與社團展演活動,其他未擔任行政工作的老師們也會協助場地布置等準備工作。
  2. 傳統節日慶祝:小至端午節進行立蛋體驗活動,大至日本關西地區赫赫有名的「大阪春節祭」,都是讓學生體驗和學習傳統文化的好機會。

(二) 學生支援

  1. 語言加強:老師們分工負責不同年級的課後輔導,針對學生的學習困難進行補習和指導,特別是針對華語、日語的語言專項輔導。
  2. 輔導資源:聘用輔導或是心理相關背景之教師,並於校內設立商談室,為學生提供心理支持和相關支援。

(三) 專業發展

  1. 教學研討會與研習:定期舉辦教師研討會和研習,老師們共同分享教學經驗、提升教學質量,並討論教材以及如何在課程中更好地發揮等,彼此切磋琢磨,共同進步。
  2. 文化種子教師:邀請僑務委員會遴選之文化教師開設課程,除了學生們可以參與課外活動之外,老師們也可以參加種子班課程提升專業技能,如國樂、傳統藝術等。

    大阪中華學校老師們的合作風景,能夠充分利用每位教師的專長和資源,共同推動學校的整體發展,並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

四、使用教材

    本校小學部以中文授課的科目較多,中學部則因未來有在日本進行高中入學考試的需求,因此以日文授課的科目為主。除了日文授課的科目使用日本當地教科書之外,其他中文授課的科目過去曾使用南一版教科書,目前則是使用翰林版與康軒版教科書。另外,本校週六下午的對外華語教學「中國語班」目前所使用的教材,兒童班為《學華語向前走》(Let's Learn Chinese),成人班為《漢語大師》(Chinese Master),是市面上少數以日文作為主要媒介語的教材。除此之外,也參考以下教材進行備課資源補充:

(一) 《實用視聽華語》(Practical Audio-Visual Chinese)

    原因:這套教材由臺灣師範大學編寫,內容豐富,結構嚴謹,涵蓋了從初學到高級的各個階段。教材配有豐富的視聽材料,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非常適合在日語環境中學習中文的學生。

(二)《華語文能力測驗指南》(TOCFL Guide)

    原因:這是專門為準備華語文能力測驗(TOCFL)而設計的教材,內容針對性強,能夠幫助學生系統地準備測驗。由於TOCFL在臺灣和國際間都具有認可度,使用這套教材能夠幫助學生取得官方認證的語言能力證書,對未來的學業或就業有幫助。

(三)《當代中文課程》(A Cours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原因:這套教材也是由臺灣師範大學編寫,強調實用性和現代性。教材內容貼近現實生活,語言實用,適合在日本的學生學習,尤其是有出國旅遊或商務需求的學習者。教材中加入了許多實用的情境對話和文化知識,有助於學生了解和適應臺灣的生活和文化。

  這些教材在內容設計、結構安排、文化介紹等方面各有特色,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需求和水平提供針對性的教學資源。華語教學夥伴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教材,並在教學中靈活運用,提升教學效果。不過,也正因市面上主要學習華語的教材,大多數都是以英語作為媒介語,因此對於來到日本地區任教的華語教學夥伴們,必定會有很大的自編教材需求,特別是對學齡成長階段的孩子,幾乎只能夠靠日語來學習華語,所以輔以日語說明的自編教材,是十分重要的。

 五、使用輔助教學資源

  由於本校十分推動多媒體教學素材的運用以及線上學習,因此學校除了配有教師的Chromebook之外,教室裡設有電子黑板,小三到中三的學生們也都有自己的一臺平板電腦進行操作和學習。當學生們使用個人平板電腦且老師在課堂上使用電子黑板時,就可以建立出多種互動學習的場景。例如:在國文課上,老師準備了一個中文閱讀理解的活動。學生們事先下載了相關的教材到他們的平板電腦上。在課堂上,老師先將一段中文文章投影到電子黑板上,然後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們閱讀後在自己的平板電腦上作答。學生們可以通過他們的平板電腦閱讀文章,並使用應用程式或網頁上的工具來標記關鍵詞、翻譯生字或是做筆記。他們也可以在線上查找更多資訊,以幫助他們理解文章的內容。接著,老師可以利用電子黑板上的互動功能,例如在文章中突出顯示特定的句子或段落,或是在黑板上撰寫學生的回答,以便全班討論。學生們可以將他們的答案分享到電子黑板上,與其他同學討論和比較。老師也可以即時提供反饋,指導學生們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並提出有挑戰性的問題來激發討論。 這種互動學習的方式結合了個人化學習和集體討論的優點,讓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節奏學習,同時又能夠與同儕和老師進行有效的互動。這是疫情期間本校逐漸發展起來的教學模式,除了硬體之外,不同線上學習平臺、軟體或應用程式,也有不同的搭配方法:

(一) Google Meet

  疫情期間,嘗試規劃和學生們每週利用Google Meet進行線上會議。由老師擔任主持人,除了教授新的詞彙、語法和對話技巧之外,透過視訊聊天,學生們可以直接聽老師的示範,並進行口語練習和互動對話。不僅在家裡就可以學習,也能夠同時保持與老師和同學的交流。

(二)Google Classroom

  目前本校主要使用Google Classroom來管理課程內容和作業。每週各科老師會在Google Classroom上發佈新的教學資源,包括閱讀材料、影片教學和線上測驗,學生們可以直接在這個平臺上提交作業、討論課程內容,並與同學分享學習心得。老師可以輕鬆地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度,並提供即時反饋和補充教材。

(三) LoiLoNote School

  關於LoiLoNote School,本校老師們先進行了一次研修學習與操作,利用這個平臺製作互動式的課程內容,包括動畫教學、遊戲和測驗等。學生們可以在LoiLoNote School上進行自主學習,通過完成任務和遊戲來提高他們的華語學習成效與興趣;同時,老師也可以在這個平臺上輕鬆監控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根據需要即時調整教學內容。

    除此之外還有越來越多平臺、軟體和應用程式加入輔助教學資源的行列,每個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優勢,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老師們的教學需求,也是現在的華語教學夥伴們不可或缺的即戰力。

生活環境
一、食

  臺灣與日本地理位置接近、部分生活習慣相似、飲食口味接受度高,因此一般情況下,大部分的食材與料理都能適應良好;自行炊煮的話花費較為節省,外食的話則有機會體驗到不同的用餐文化。

  列舉兩樣明顯較不同的飲食習慣——「冰水」與「生菜」。到日本餐廳用餐,幾乎都一定會附上冰水,即使是冬天也不例外;而在日本即使是吃便當,菜的份量大部分都不算多,且是以生菜沙拉或是醃漬的菜為主。

二、衣

    西裝或是套裝,至少需要備好一套。

    在本校一整個學年裡的活動行事當中,「入學典禮」以及「畢業典禮」時,全體教職員一定會穿著西裝或是套裝出席。另外,由於日本冬季十分乾冷,非常需要更為禦寒的保暖衣物,並且赴任期間至目前每年冬季都有下雪,依照個人需求或許有添購雪季用品的可能。

三、住

    學校協助安排之住宿地點距離學校很近,住宿型態為房間內有個人衛浴設備的電梯套房,入住前也配有基本家電如冰箱、洗衣機,且地點位於大阪市區「難波」附近,十分便利。

四、行

    往返住宿地點與學校兩地,步行約十分鐘即可抵達;住宿地點與學校皆距離車站很近,轉乘電車十分便利。不過整體而言,日本的各項交通基本費用如電車、巴士、計程車等,都還是比臺灣要稍微高一些。

五、聘僱學校提供的協助

    住宿相關事宜、簽證相關事宜、教師各項事務、一般生活事項協助等。

 

建議具備能力

一、具備中華民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兒園教師資格

  根據赴任學校的性質,僑校與大學需要的「教師即戰力」也有著很大的差異。僑校學生是學齡階段(從幼稚班、小學部、中學部甚至高中部)的學生,安排華語教師授課之班級勢必會跨越各個學習階段;因此,建議具有對外華語教學資格之外,還需有幼教、小教、中教與特教等教師資格,才能夠在教學、導師及行政三方面,給予學生、家長及學校適切的協助,將教學內容輔以各式教學方法與班級經營,讓華語教學的課堂獲得加乘的成效,學生們的收穫也能更加多元精彩!

二、熟諳日語

  依據個人經驗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是若以日本地區的華語教學現場來看,以英語作為學校教育與華語教學的媒介,有太多的不足以及執行上的困難。以下分別就教學、導師與行政三個層面,說明日語能力之必要性:

  從教學層面而言,校內在籍學生正在學習英語,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無法同時有效處理中、日、英三語之間的轉換,使三種語言產生互相幫助的效果。週六對外華語班的學生,市面上學習正體華語相關教材,多以英語作為媒介語,使日語母語者須先理解教材上、以及教師用英語所做的解釋,才能進一步了解華語涵義,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教學的流暢度,十分不便。

  從導師層面而言,若是在赴任的海外僑校需要擔任導師職務,那麼日語能力便會影響班級經營的計畫與實施;例如深入瞭解學生狀況、與學生和家長晤談等多項重要帶班任務,都須仰賴日語溝通能力。

  從行政層面而言,在業務上若有需要和對外機構或單位進行對應、以及接聽來電時,若無一定程度之日語能力,在執行業務過程中也會有不同程度之困擾。因此,熟諳日語至關重要。

三、充實文化課程技能

  特別是在海外的華語教學場域,學生無法身歷其境體驗臺灣在地文化以及日常生活語境,為了輔助語言學習與跨文化溝通的目的,像是舞蹈、國樂、書法、武術等社團活動與課程,對海外僑校而言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此次赴任期間正好歷經了新冠疫情,除了影響全世界的教學生態,更對於文化課程的實施帶來很大的衝擊;例如因疫情使僑務委員會遴選之文化教師無法赴任時,便需要有能夠獨立指導社團與課程的技能與實力。

對職涯的影響

一、回顧初衷

〔學海飛颺,落葉歸根。〕

  會想要嘗試走上華語教學之路,初衷要回到日本交換留學的那一年。

  正因為在那一年裡遇到無數認真教學、用心照顧我們這些留學生的「對外日語教師」和學伴,對我們來說除了學業、社團和打工結識到的同學朋友之外,在生活照護、適應關懷與文化交流方面最親近的人就是這些日語老師和學伴們了。當時的我心想,若是換成對外華語教師的立場,肯定會發現這與國文老師們需要面對的也是不同的挑戰;同時也因為有了這些親身經歷,深知語言教師對於在當地求學、工作與生活的異鄉人而言,是一個不只是負責教學的重要角色。

  於是我決定,結束交換留學回到臺灣之後,選擇在學分壓力相對和緩一些的大五上學期(因為交換期間的學分不可抵免),利用週末開始修習語文教學中心開設的華語師培課程;我知道,就像教師資格考試一樣,考過對外華教學能力考試只是個能力檢核,特別是對於不是華語本科系或相關科系的夥伴們來說,實際的教學經驗才正要準備開始積累。

  因此,在大阪教育大學交換留學所繫上的感恩之情,以及秉持自己走在教育這條路上、當一名老師想要回饋給更多更多的孩子,並結合對語言學習與文化探索的興趣,使得「教育部補助華語教學人員赴海外任教」的挑戰機會,成為影響我在職涯路口做抉擇時的答案。

二、穩扎當下

    〔做中學,學中做。〕

  初至大阪中華學校赴任,我給予自己在赴任期間的職涯目標便是「積累教育現場經驗」。特別是作為一名新進教師,我深信在實踐中學習,並在學習中實踐,是能夠一步步增進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的,無論是在教育、輔導以及華語的領域。

  首先,我會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項活動和研習,並將這些知識應用到自己的教學中。例如,在課程設計中,我會參考資深教師的課程安排和教學策略,並根據學生的具體需求進行調整,設計出更符合學生興趣的課堂活動。除此之外,我也會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和工具,並通過課堂回饋和教學反思,不斷改進教學方案;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還能幫助我在實踐中檢驗和完善教學理論,將師資培育過程中的所有知識,一步步以具體的方式來表現。

  最後,進入教學現場更加實感「團隊」與「夥伴」的重要,因此我也認為與同事保持密切交流、分享教學經驗、共同探討教學中的難題和挑戰,是不可或缺的;通過和老師們的分享和交流,會看見與收獲很多自己原先未曾想過、也未曾看到的面向,對於儲備更完整的教學、導師與行政的能量,是有助益的。

三、展望未來

    〔深愛著的教師之路,離不開的教育領域。〕

  「結束赴外任教的任期之後,下一步該何去何從呢?」此時此刻的我,雖然還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但這趟赴外任教的歷程卻使我更加堅定,自己是離不開教育領域的。

  每位華語教學夥伴,無論是從學生身分或是其他社會角色轉化到成為一名華語教學人員,都是很不容易的過程。想起當時順利拿到教師證書的模樣,總是想像自己能獨當一面上臺教書時是以如何的姿態、找到自己喜歡也自在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這個世界的美好,同時提醒自己要不斷的進步、與學生教學相長。

  如今,走在赴外任教的最後一哩路上,我也時刻反問自己,是否透過自己的努力,如願欣賞到那些當初想像中的動人的課堂風景呢?環境給予的時間太少,我們必須要成長到一個不容易的境界;少子化的社會脈動,帶來減班的影響,衝擊著教師甄試的現況,因此我也總在思考著下一步應該前往何方。

  唯一不變的是,一路走來,我變得更想要進一步去了解對於當今的臺灣教育、日本教育以及國際教育領域,能不能夠結合自己所學與經歷——教育專業、輔導知能、在日留學與華語教學經驗、外語能力等,注入改變與創新的能量,在實務累積與研究探討都能夠貢獻與回饋。因為我知道,踏出了臺灣、世界更加寬廣了,有些觀念、文化與不同的事物值得我們學習,但也應回頭檢視臺灣教育現場的美麗與哀愁。因此不管未來如何,我都願意一頭栽進教育領域裡,愛著與教育相關的一切。

其他心得分享

一、增進臺日聯繫

〔臺日友好。〕

  疫情過後,終於恢復了中學部於每年寒假都會到臺灣進行短期留學的活動,也陸續有臺灣的學校來到大阪中華學校進行交流與課程體驗

  身為赴任海外僑校的華語教學人員,自然希望學生們能夠有更多機會認識臺灣、瞭解臺灣、親近臺灣。例如以下幾項方式:

  • 短期留學
    1. 推廣短期交換計畫:鼓勵臺灣學生到日本僑校進行短期交換,並邀請日本僑校的學生來臺灣進行交流。
    2. 設立聯合課程:由日本僑校與臺灣的學校合作設立聯合課程,讓學生可以在兩地之間進行學習,體驗不同的教學風格和文化。
  • 交流活動
    1. 舉辦文化交流活動:定期舉辦兩地之間的文化交流活動,如美食節、藝術展覽、電影放映等,增進彼此的文化理解。
    2. 學生團體合作:鼓勵臺灣和日本僑校的學生社團進行合作,如音樂會、運動比賽、社會服務活動等。
  • 增設臺灣獎學金名額
    1. 增加針對僑校學生的獎學金:政府或民間組織可以增加專門針對日本僑校學生的獎學金名額,吸引更多日本僑校的學生來臺灣學習。
    2. 設立專項獎學金:針對特定領域(如華語教學、臺灣文化研究等)設立專項獎學金,吸引有志於這些領域的日本僑校學生來臺灣。
  • 開拓華語之口語表達能力實際需求
    1. 華語口語訓練營:在日本僑校舉辦華語口語訓練營,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口語訓練課程,提升學生的實際華語溝通能力。
    2. 實境學習活動:設計實境學習活動,如中文導遊、中文戲劇表演、中文辯論賽等,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華語。
    3. 線上交流平臺:建立線上交流平臺,讓臺灣和日本僑校的學生可以隨時進行華語交流,增強口語能力,通過視訊或是語音對話等方式進行互動。

    除了上述建議之外,也期待透過各項方法,可以有效促成並增進臺灣與日本之間的聯繫,促進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

二、共勉

    〔人生有很多考驗,盡心力就能無憾。〕

  十分榮幸也覺得感恩,因為臺灣華語教育資源中心的用心付出,才能牽起這次美麗又特別的緣分。

  探索人生目標、追尋夢想,需要花上多久時間完全不能夠預知,但是我會謹記,在每一個徬徨的時候別忘了回過頭看看,重新找回初衷、找回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與心意到底是什麼。或許這也是每位正在異鄉耕耘、以及即將和有意到海外探索的華語教學夥伴們,會在這趟不平凡的旅途中,時刻放在心裡的事。踏出臺灣之後有許多時候總會覺得,自己是如此渺小;更會赤裸裸的曝晒能力的不足,做任何事情也可能很快就會耗盡心力,但我會鼓勵自己接受各式各樣的挑戰,因為我相信,比起過往自己覺得辛苦的事,現階段各種刺激所帶來的成長,一定會連自己都驚嘆!所以也和各位夥伴們分享,教育部補助華語教學人員赴海外任教的機會,一定能夠拓展視野、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發現自己更多的潛能,以及獲得朝向未來邁進的更加堅定的勇氣。

  最後,感謝我的家人,在這段赴外任教的歷程中始終願意傾聽我的想法、相信並且支持我的選擇;因為有著幸福溫暖的守候,我才能夠勇敢築夢飛翔。如今我也一樣正在努力,讓自己慢慢變成自己真心會喜歡的那個模樣

您已完成綁定「」,您下次在「臺灣華語教育資源中心」登入後,連至「」時,即會是會員登入狀態。